感恩教师节丨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——我与彭老师的故事

作者:2020级博士生 张腾编辑:吴仰天发布:2025-09-15点击量:

一、引路指津,扬帆起航

2020年的金秋,我怀揣着对学术的热忱与憧憬,以本科直博生的身份踏入了伟德国际1946的校园。站在喻园的石板路上,仰望梧桐掩映下的爱因斯坦雕像,我在心中郑重立下誓言:要在这所学府淬炼成长,要攀登学术的高峰,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研究者。

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当头一棒。繁重的博士课程像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,每周数百页的前沿文献让我应接不暇,实验室里那些看似简单的代码在我手中却总是bug频出。每当夜深人静时,望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和满屏的错误提示,我都能清晰地听见自己当初那份豪情壮志碎裂的声音。

组会的汇报成了我最煎熬的时刻。站在投影幕布前,我的PPT上永远只有"尝试-失败-再尝试"的循环记录。同门师兄师姐精彩的研究进展,更让我感到相形见绌。我清楚地记得,在一次汇报结束后,留在实验室的只有自己通红的脸颊和湿润的眼眶。

一个平凡的周四下午,手机突然震动,突然弹出我的导师彭芳瑜的微信消息:“在吗?过来一下吧”。短短七个字,让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。去办公室的路上,我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糟糕的可能:老师是要批评我的进度太慢?还是会质疑我的能力不足?亦或是将劝退我这个不成器的学生?

但推开办公室门的瞬间,扑面而来的却是温暖的阳光和淡淡的茶香。彭老师放下手中的文献,示意我坐下。“最近压力很大吧?”这句简单的问候,让我紧绷的神经突然松弛。没有责备,没有说教,有的只是长辈般的关怀和导师的洞见。这个午后,我们在阳光下聊科研、聊生活、聊挫折、聊成长。老师分享了他当年读博时的困惑与突破,那些亲身经历让我明白:原来每个研究者都曾走过这样艰难的路。

离开办公室时,暮色已经降临。但我却感觉到,心中几乎熄灭的学术热情,正在重新被点燃。校园的梧桐叶在晚风中沙沙作响,仿佛在提醒着:科研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,但有了良师的指引和内心的坚持,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。

从那以后,似乎过去的不顺利被统统冲散,彭老师的点拨和关心给我指明了科研的道路,让我可以勇往直前。

二、活力催化,众志筑魂

彭老师在日常相处中完美诠释了“亦师亦友”的真谛。作为导师,他治学严谨,对我的科研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。从文献阅读笔记的技术细节,到实验方案的逻辑架构;从每周汇报的PPT设计,到学位论文的章节安排,他都会逐字批阅、精心指导。记得有次深夜收到他发回的修改意见,文档里密密麻麻的批注中,连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都一一标注。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,不仅是对我个人的严格要求,他指导每一位学生时始终如一。

彭老师还特别注重学术共同体的培养。每年举办的团队年会堪称“学术盛宴”:既有资深博士生分享前沿突破,也有新生汇报研究构想;既安排严谨的学术报告,也设置开放的思想碰撞环节。这种多层次的交流机制,让团队始终保持着活跃的学术氛围和旺盛的创新活力。会后围坐畅谈时,彭老师常常妙语连珠,既能用专业视角点拨迷津,又能以人生智慧化解困惑,让每次相聚都成为令人期待的知识盛宴。

在每届学子毕业之际,彭老师都会精心组织温馨的毕业座谈会。这场特别的聚会不仅是对研究生生涯的深情回望,更是团队精神薪火相传的重要仪式。会上,大家动情分享科研路上的成败得失:从第一篇论文的写作坎坷到最终收获的喜悦,从实验失败的沮丧到突破时的顿悟,这些师兄师姐饱含温度的一手经验让在座师弟师妹们受益匪浅。

尤为珍贵的是,彭老师总会引导大家畅谈未来规划,让即将踏上不同人生赛道的同门相互启迪:获得教职的高校求职心得,进入企业的行业选择经验,选择创业的充满激情的奋斗故事……这种毫无保留的“传帮带”传统,让团队的智慧得以不断积淀,也让每位成员离校时都带着满满的祝福与力量。散会后,新老成员常常自发围坐畅聊,那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对话,往往成为后来者科研路上照亮前路的明灯。

除了作为老师之外,彭老师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。春秋之时,一定是我们团队快乐“充电”的日子。彭老师选在春秋组织大家郊游,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开始一个学期的工作,另外一方面,也是和大家一同感受自然,放松心情,松解压力。在这里,大家一起玩桌游、吃烧烤、晒太阳,其乐融融。大家可以暂时放下实验数据和论文压力,在轻松的氛围中畅谈科研与生活,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;烧烤架前的协作生火、分享美食,培养了团队成员间的默契与互助精神,这已经成为了团队关键的“仪式感”,也成了团队成员每年的期待。

此外,彭老师也非常注重大家的身体健康,在日常的工作日晚上,彭老师鼓励大家走出实验室,和大家一起打羽毛球、一起游泳,强健体魄,也更激发了团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态度。

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已成为我们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纽带,与学术研讨、实验室工作相辅相成,共同构筑起团队独特的凝聚力,让团队成员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之余,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活力,团队不仅仅是学术共同体,更是一个彼此信任、相互支持的大家庭,使科研之路不再孤单,而是充满欢声笑语与并肩前行的力量。

三、师泽润心,研途撷英

在彭老师的鼓励和悉心指导下,我的研究聚焦机器人加工,这是应对大尺度、高灵巧等场景的又一颠覆性制造范式。但相比机床其误差特性复杂。因此亟需突破机器人精度制约,实现从“毫米”向“50μm”跨越。为此,在彭老师的全局指导下,我系统性地提出---误差精准控制技术路线,服务空--海复杂型面高精加工。截止目前发表10SCI Q1/EI论文,授权13项专利软著,成果支撑超千万元技术转让。主持研究生创新基金重点支持项目,作为骨干,参研近10项国家/省部级项目。

应用上,针对大型螺旋桨机床无法可达、人工难达标准的挑战,开展一体化误差建模、大闭环测量与误差在线补偿技术研发,开发11.2m螺旋桨多机器人加工产线。为我国首制的大型水面舰艇及后续型号配套生产了推进器。保障了我国海洋舰艇编队作战性能,为我国海军走向深蓝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。针对当前火箭舱体加工难以满足高响应、效率和质量要求的挑战。开展轨迹智能迁移、高效参数优化、误差补偿控制技术研发,开发多机器人加工产线和仿真软件。应用于我国多品种系列化舱体加工中。保障了我国战略武器作战性能,在复杂国际形势面前为国防安全注入强心剂!

更重要的是,彭老师启迪我要将所学付诸实践,积极投身科技服务。为此,我创建团队加入学校“喻竹”计划科技服务团,带队赴华北、华西等地,开展调研与实践。相关工作得到企业肯定,在服务期后,持续支持中心建设,助推科技强国。事迹得到校研究生公众号报道,并获评“优秀实践个人”称号。彭老师教导我,要有家国情怀、要有担当、要重视培根铸魂。因此,作为党支部书记,我铭记校训与学院精神,立足系所,形成“院--党支部”纵向育人模式,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,心怀内蕴空--海强国战略的中国梦,以党建培根铸魂,以科技助推强国。

回望求学路,彭老师对我来说就像一束光,以渊博学识为我劈开迷雾,用温暖之心筑起精神港湾,更以科技报国的胸襟培育学生。那些实验室里日日夜夜,团建时的欢声笑语,办公室里的谆谆教诲,学术交流中碰撞的智慧,都凝聚着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许,以坚守的力量、创新的智慧、使命的担当,引导我努力投身服务国家战略和科研一线需求。

此去经年,无论行至何方,师者之光,永远指引我乘风破浪。

Copyright © 伟德国际(victor·1946)源自英国-官方网站|欢迎您 版权所有本网站所使用的方正字体由方正电子免费公益授权